大型循環水池通道防水補漏
原水供應管網的滲漏不但浪費了大量原水輸送費用,並且減小了管網壓力,甚至還有可能對滲漏點附近建築、公路基礎造成破壞。為了節約水資源,
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, 總結一套切實可行的渠道堵漏的方法勢在必行。
1 渠道伸縮縫堵漏的基本原則
1 .1 渠道開挖堵漏需註意的幾個問題原水引水管渠是上海的生命線, 一般不允許停水大修, 因此積極探索在役渠道的漏水修復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,既必要又迫切。渠道不停水必然增大堵漏維修難度,在修復中必須首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:
(1)漏點的確認。漏點判斷準確,可減少開挖量和施工工期▓。
(2)大開挖的穩定設計。若水渠埋深較深, 難以探明漏水處, 或漏水範圍較大, 則需將渠道整個斷面挖出來。由於開挖深、開挖量大,對於自穩能力很差的上海土層,必須對開挖基坑的坡率、以及必要的圍護方式等參數進行控制, 確保施工安全。
(3)漏水及地下水處理。如果靠抽水泵抽水不能解決問題,必須輔以井點降水,以確保工作面必要的幹燥。
(4)若渠道基礎長期處於高水位狀態下(如黃浦江邊的渠道),再加上滲漏水的侵蝕,基礎軟化,一般需要配合采用壓密註漿的方法對渠道進行加固地基, 以保證施工安全和止水效果。
(5)若渠道混凝土開裂嚴重,應考慮對渠道進行加固, 如種植鋼▓筋, 並澆築混凝土,防止新的滲水點產生。
1 .2地下結構變形縫的防水設計對渠道堵漏的啟發地下結構物變形縫( 伸縮縫、沈降縫、間隔縫等)是結構防水中公認的薄弱環節,同時變形縫部位滲漏水,又會加劇結構物的不均勻下沈,而變形縫處的修補堵漏也是施工單位普遍感到頭痛的工作。因此,對變形縫的防水處理,不久要考慮結構沈降、伸縮的位移變形,還必須在變形的狀況下保證其水密性。大量的工程實踐表明,“內貼鋼片可卸式”變形縫及“中間埋入橡膠止水帶式”變形縫防水效果好,從20 世紀60 年代以來,在地下工程中一直推行這兩種變形縫構造。1983 年5 月5 日原城鄉環境保護部頒布的GBJ208-83《地下防水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範》也肯定了這兩種型式。1986 年上海火車站地鐵車站和折返線人行道施▓工中,參照防水規範,又加倍采取了技術措施[1]。如圖2 所示,可稱為防水規範規定的兩種變形縫構造型式的組合。上海火車站出入口變形縫結構加設了外置式防水橡膠帶。原水渠道堵漏,應按照遵循“堵、防結合”的原則[2],同時借鑒了組合式變形縫構造形式的設計▓思路,采用對伸縮縫壓漿止水(“堵”),並在渠道外表面安裝外貼橡膠止水帶(“防”)等措施,對渠道伸縮縫進行復。
2 原水渠道病害及維修難點
上海目前投入使用的原水有黃浦江和長江兩大系統,線路總長128.71km,其中長江系統58.78km,黃浦江系統69.93km。
原水輸水管渠有鋼筋混凝土渠道和鋼制管道兩種形式,其中長江系統全部采用鋼管,鋼筋混凝土渠道則集中於黃浦江一、二期中。渠道一般采用預制兩孔或多孔矩形箱型結構,尺寸較大。渠內多為重力流,水壓不超過0.15MPa。根據以往搶修、報漏的記錄來看, 渠道的漏水情況比較嚴重,大體上黃浦江一、二期渠道有10 多處漏水。根據水量統計,每天大約5% 的漏損率。渠道滲漏多發生在伸縮縫, 通常采用中埋式橡膠止水帶止水。伸縮縫的最大間距約為25m。
渠道漏水的主要原因是橡膠止水帶老化斷裂或松動漏水,其次是混凝土本身出現裂縫或孔洞造成的滲水或漏水。渠道堵漏主要分內修和外修, 內修可以從渠道內部確定漏水點, 修補比較徹底, 效果明顯,但需要渠道停役, 對原水供應的影響比較嚴重,而原水作為上海市的生命線,一根管渠有可能控制著幾家自來水廠的原水供應,一旦停水,對生產和生活影響很大。外修一般是通過開挖出漏水的止水帶後修補,不影響原水供應,或將影響降至最低。
相關文章: